close

文:黃以曦


看了幾百個撞車的鏡頭,我把這些撞車場面當成是美國歷史悠久的樂觀主義中的一部份,它們都是很正面的事件,充滿了『苦幹實幹』的老靈魂。每場撞車事件都必定比上一場更高明,這是一種挑戰,是工具與技術的不斷改良與進化。導演會說,『我要這輛平板拖車在空中翻滾兩圈,產生一圈直徑36呎的橘色火球,到時要讓整個電影院都被照亮。』,….如果想從電影裡找出什麼意義道理,就非把這點考慮進去不可,不能忽略這種追求華麗壯觀的趨勢,不能無視於這種逐夢的行為。

…..若非「逐夢」,該如何解釋這種全然的浪費?該如何說明這個處於腐化狀態下的文明意識?

我們看到的不是腐化,而是天真。電影擺脫了複雜的人性激情,為我們展現出某個最根本的東西,某個最火熱、響亮和直接的東西。它是實現願望的一種保守形式,是人們對純真的渴望。我們希望不再做作,希望倒轉經驗,改變世故與所謂的責任。

….不能把電影中的撞車場面當成一種暴力行為。它是一種儀式,是對傳統價值觀與信仰的重新肯定。…..現在是個普遍樂觀與自我滿足的時代,我們要改良、增進與完善自我。

--唐德里羅《白噪音》

 


詹姆斯班寧的作品,與其說是電影,不如說更接近某種影像裝置。並不只是敞開著、無特定人稱的「影像」,更以該影像映射回地提醒某個凝視的「裝置」。

 

它們可能是全片只有十來個或更少個鏡頭,單一鏡頭就維持了十幾二十分鐘,可能從頭到尾凝視著火車抵達、火車經過,火車離去,採取了強迫症似的凝視,可能鏡頭正對鎖住好多個個人,全片就這麼只是看他們點煙,抽煙,直到熄滅。

 

對於比較少接觸這類可能通常在美術館、博物館才會看到的電影的觀眾,這會是個滿震撼、滿困惑,需要一些耐心與心胸去試著理解的挑戰。「這到底在幹什麼?」,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剛接觸前衛電影時,都可能略略焦慮、忍不住要提高了音量挑問的。

 

它們是一些沒有現成故事的電影。電影中沒有某個角色來讓我們把認同注入於其中,順理成章地搭上他旅程的列車。

 

倘若沒有故事,那麼我們是來「看什麼」的呢?在詹姆斯班寧的導演專題中,我們看到每一部作品都設定了一個主題,但這個主題,不一定只能從表面上的物件去理解。比如說《魯爾區》有德國一處煤礦,這部電影當然可以看為關於那個地區與產業的興衰更迭,但除此之外,也還有一些別的。比如說,《PR》有火車,但難道它就只能是鐵道迷的私密記事嗎?當然不是!比如說,《二十支煙》有很多人在抽煙,那所以呢,這只是關於癮君子或香菸嗎?

 

有故事的電影,讓我們暫時地退出現實的自身故事,加入人物的漫漫行路,沒有故事的電影,則恰恰反過來,它們建議了另一個介面,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,去更用力、更透徹、更自覺性地,深入我們處在的現實。

 

「故事」的力量太強大,這有時是種優勢,有時也會變成一種劣勢。有故事的電影誘惑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了別人的故事,在裡面有新的學習與感受,然後當電影結束,我們帶著新的領悟,重新去過我們的生活。而沒有故事的電影,依據的是同樣的邏輯,卻往另一個方向延伸,正因為我們總輕易要深陷於自己的現實故事不可自拔,這些作品,反而強迫你在黑暗底,讓出九十分鐘,從故事的路徑斷開,真正「看到」一個場景的本身,聽得更多、想得更多、感覺更深處有什麼在傾訴給你,而不是只將它們看為服務給單一故事的其中一場戲。

 

而在詹姆斯班寧的電影中,在這些時常空無一人或僅僅只有人頭切片的映像底,我們觀看的,是文明本身,是文明深處類似集體心靈的東西。

 

如同前面提過的,儘管它們呈現以某些日常或當代圖景的切片,電影的企圖心卻絕對不只是邀請觀眾來注意原先不熟悉的題材(這就是它們與Discovery頻道節目的差別),而是把這些東西,作為一個入口、一筆隱喻,呼之欲出的是整套文明的好戲。

 

詹姆斯班寧的作品透露給我們這樣的提醒,那是,不要低估物件、物質,所謂人類或文明的集體心靈這樣看似形而上的天問,關於它的各種細節、由來與可能破解,原來都存裝於我們一路發展出的物質生活。物質回應因此透露了我們的需求,物件的接力,看似一種理性的累積與勝利,卻告白了此一「非如此不可」底下的慾望與脆弱。

 

鎖定了物質的凝視,我們不是在看物質的本身,而是關於它為何與如何被創造出來,且把我們的生活帶到怎樣一個不同於「沒有它」時代的新紀元。而當物質、人與物質的相處,也有著緩慢的變化、演化,其甚且給出了一個重要訊息,即是文明根基正從一處在晃蕩著轉移往新一處。

 

詹姆斯班寧的電影乍看是安靜、很安靜的,但很快我們就會沈入裡頭的文明現場,為其鄭重也焦灼的搏動感到震耳欲聾。

 

這次高雄電影節邀集了的三部詹姆斯班寧作品,加上一部側寫他的紀錄片,是非常珍貴而難得的機會。除了觀眾可望親炙傳說中的大師之作,在高雄這個城市放映這系列作品,也神秘地以彼此底蘊相互呼應。

 

文明不是個高蹈或抽象的字眼,它比什麼都務實,也只成立於最結實的現實之中。詹姆斯班寧作品中的工業場景,與這個城市某種沈默、堅持但持續傳遞著某個非常核心的東西,的氣質,非常相近。


====

《影像盤旋-詹姆斯班寧》James Benning: Circling the Image 
11/04 19:00 高雄市電影館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ff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