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轉至/放映週報/游千慧/報導

秋季的影展琳瑯滿目,想要引領風騷就必須別具風格與話題!高雄電影節策展人黃皓傑在專訪中提到,他們這次的預告比起往年運用更多後製特效,因為今年主題為「末日天堂」,畫面中要把85大樓炸掉,也把港口裡的船炸掉,因為末日主題裡有很多災難電影,預告片的原始訴求是要大家假想,倘若高雄遭逢大災難,有誰會出來拯救大家。而演出者方面,皓傑找來了陳漢典擔綱要角,他們原先還有考慮藍正龍、陳研希、倪安東等人,因為這些演員的電影也有在高雄投資拍片,可以順便宣傳他們的影片。然而皓傑表示,他們實在不想弄得太正經,屬於南部最具規模的高雄電影節要展現獨特的幽默感,他強烈建議用陳漢典製造「笑」果,由他一個人獨串全場,吸引大家來參加並觀賞高雄電影節的精彩好片。

關於年度主題「末日天堂」的想像為何?策展人對此次選片的心態與發想點?

黃皓傑(以下簡稱黃):一開始在策劃的期間,日本經歷了可怕的311地震與海嘯,你會看到那些原本在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變成現實的狀況,我在新聞畫面中看到時有很深的感觸。另外,我們今年想要跳脫以往的影展模式,希望能有一塊比較嚴肅的,而另一塊又比較具有娛樂性的策劃。因此在「人民力量」的部分便是以紀錄片來詮釋,而年度主題的部分就希望比較娛樂化一點,這樣製造了兩種觀看的角度:劇情片比較虛幻,是觀眾會覺得不太可能在現實世界發生的事,而紀錄片所呈現的景象是真實在現代社會發生的,比方說核電廠的紀錄片、南亞大海嘯,或是石油漏油事件、台灣的88風災,這裡強調台灣和地球在遭受環境變化的危害時,人類要怎麼去面對。另一塊娛樂電影的部分,我們選擇一些僵屍片、病毒、世界大戰,同樣也有核爆主題,你會發現除了像好萊塢製作的《明天過後》之外,獨立製片也有許多都是取材於這類主題。

例如早期的電影,1988年德瑞克.賈曼(Derek Jarman)的《英倫末日》就具有許多象徵意義,藉由作品來諷刺當時的英國政權,透過較為抽象與實驗性的攝影風格,你會看到影片裡有許多超現實的影像佈置。其他還選了一些英國片,例如《異星大作戰》是講述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,它的風格就kuso一點,抵擋外星人的方法竟然是騎腳踏車與摩托車與外星人對抗,或是隨意拿出家裡的道具擊退外星人,非常惡搞!而天災類的影片則有泰國的《2022大海嘯》,泰國是佛教國家,因此它有許多警世的訊息隱藏在災難背後,裡頭有很多宗教圖騰,水淹漫過佛像,這些意象都包含了許多精神意義。其他我們也有針對核電廠議題去思考,因此選了《車諾比婚禮派對》,影片敘述車諾比事件發生時,小鎮的人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,該片的劇情種種都是在婚禮中進行。另外還有德國片的部分,《核爆青春》是透過一個愛情故事來描寫核電廠爆炸之後的逃難歷程,女主角後來慢慢被輻射感染,頭髮掉光。這對年輕人在逃難過程中逐漸愛上彼此,它有點像公路電影,主角一路前進,故事也隨之發展。

若這次電影節的發想是從311災難開始,整個策劃的時間過程並不是很長,你如何安排電影節的準備時期?

  黃:因為我們必須配合標案時間,看到標案大約是四月初,三月時雖有idea但還不會真的開始選片,一定要等標案投企劃書,所以我們正式選片大約要到四月多。你惟一可以事先構想的就是多注意自己看過的片子,以及參加國外影展。我今年二月有去柏林影展,也挑了一些片,其實也是先臆測今年若要做雄影那要選什麼樣的電影,以前並不會那麼早開始準備,二月一切都還是未知數,但還是想看看國外的影展是怎麼做的,像我們今年也嘗試要做國際短片競賽,其中包括三個主題:「奇幻短片競賽」、「EOS電影短片」、「綠色地球」。短片之所以比較難做是它沒有什麼卡司,在電影中它算是小眾。我是覺得高雄蠻有能力做長片競賽,它的資源漸漸越來越多,有很多人逐漸把高雄當成拍片的基地,只是競賽的部分要想辦法區隔,因為台北電影節也有做長片導演競賽,那你就不可能走同樣的路線。如果能完全由我主導,我是想把「奇幻」電影這塊單獨拉出來,這個部分本來就是我們做最大的,它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競賽單元,全世界都有這類競賽。


會不會擔心高雄電影節的「奇幻」與「金馬奇幻影展」屬性太過類似?

黃:還好耶,其實風格差很多,我們是強調熱力四射,重度惡搞,走得更偏激一點,口味也比較重一些,跟南部tone有點像(笑)。高雄感覺比較開闊,所以你會想玩出一些跳脫以往的特色。另外我們也希望做一些大家關心的議題,像今天高雄在關心什麼,或台灣的民眾正在關心什麼,我們不僅僅為了娛樂而設計電影節,而是希望這些影片可以激發某些議題的討論或思考,觀眾在看完電影後除了得到放鬆和娛樂之外,還能夠帶走一些什麼,你會發現我們在紀錄片的部分也做得很大,片單很豐富,裡面就有提到像社會運動之類的。

「末日天堂」這個主題強調了災難、病毒、外星人、活死人等等可怕的地獄場景,然而你在末日以外還選用了「天堂」這個字眼,請問你的英文命名是?

黃:一開始其實沒有中文,我投案時想到的是Dead or Alive,也就是生或死,這個命題其實很嚴肅,而我不想把中文的詮釋直接譯作生存或死亡,這幾個單字對外國人來說很常用,我用英文來詮釋會比較直接一點,對我們來說不論環境再怎麼改變,回歸到最後,你我都要面對這個最後的議題,所以我們選片時也會反覆思考要怎麼把影片扣回到命題上。例如我們選的德國片《核爆青春》,那是在2006年德國人對核電廠所作的一些省思,之後又有2011年的事件(日本福島核災),德國並不是到現在才剛始正視核能問題,他們之前就計畫要在2022年終止德國所有核電廠的運作。一部電影其實可以產生很大的能量,它會讓你重新反思自己與環境等等,我看到這部片會發覺台灣也面臨同樣的狀況,我們的核電廠就在附近,而且還蓋了四座,這個問題與潛在的危險也需要我們去重視與面對。

     
《核爆青春》Die Wolke
 導演:葛瑞格.施尼茲勒 Gregor Schnitzler
 資訊:德國 | 2006 | 35mm | Color | 105 min


你選擇劇情片與紀錄片的考量為何,你認為這兩種電影類型的呈現會帶給觀眾那些不同的感受?

黃:因為紀錄片不是演出來的,它會給你許多真實的感受,觀眾也比較不是以看娛樂片的心情來看待,我們片單裡的《蜜蜂的拍翅聲與地球的迴轉》是描述在瀨戶內海的祝島蓋核電廠的紀錄片,你會很自然地以一種社會運動的角度去看待這個議題,今天如果拍成劇情片,也許會像肯.洛區(Ken Loach)的電影,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表現,他的影片也是走相同議題,很貼近基層勞動者。肯.洛區以前也是拍紀錄片的導演,所以他很容易會將這些題材變成劇情片的元素,即便是拍劇情電影也拍得像「真的」一樣,他提到的人物、事件也都像真實存在或發生過,但劇情片本身比較會煽動情感,它可以用鋪陳的方式或在腳本上製造張力,使觀眾受到劇情起伏的影響,這也是肯.洛區厲害的地方,他就是能遊走在紀錄與寫實之間。

另外,若是以《核爆青春》這部片來說,它會讓你很清楚地看到一個人從青春年華到生命凋零,跟著電影的節奏,你會發現核能真的是個無形的威脅,事實上影片中完全沒有拍攝到核爆的畫面,甚至也沒有核電廠的樣貌,它只透過兩個年輕人就讓你體認到生命的早逝,非常觸動人心,這也是劇情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打動人的厲害之處。如果是紀錄片,你可能就要花較長的時間,有一種是像麥寇.摩爾(Michael Moore)那種拍法,他不斷以主觀鏡頭觸碰當權者的敏感神經,導演會去衝撞他們,但我要說的是,如果影片本身就有它的意義與內涵,都會引發觀眾的多種想像,他不用把事情講得很明白,你便會想去找相關的資訊。紀錄片基本上資訊量很豐富,你可能會從片中得知全世界有多少核電廠,有那幾座是最危險的,你會透過很多數字去了解它的可怕之處。但如果是劇情片你就要透過很多角色的改變、導演的安排去感受到生命與環境毀滅的種種暗示。



你認為早期的災難片與當代的作品有什麼差別?

黃:1930年代有爬上帝國大廈的《金剛》,世界大戰與冷戰時期也有庫柏力克(Stanley Kubrick)的《奇愛博士》,描述蘇聯一不小心發射了核彈的劇情,那可以說是冷戰時期的產物,而現在比較多災難片在講述氣候變遷,像《2012》、《明天過後》那些都是,或者在高科技時代的題材,有很多人類被機器人取代或攻擊的電影。我們本來也想過要選日本《庫斯拉》系列的影片,可惜版權在東寶就比較不好談。其實現代的片幾乎每個元素都會涉及,像我們今年選的《第三次世界末日》,是一個加拿大導演的作品,他以某種超現實的拍法呈現,那也是獨立製片,全片好像只看到一個人(笑)。現代攝影的技術很發達,做特效的成本也降低許多,你會發現以前只有大成本製作才玩得起的東西,現在很多獨立製片也可以做到,當然特效程度還是有差別,但大家搞不好從學生時代就能學到這些技術,各種類型的影片在各國都有嘗試製作,不一定要大導演才有片商投資,每個人都有讓想像力發揮的機會。

   
《第三次世界末日》Hellacious Acres The Case of John Glass
  導演:派特.特蘭布雷 Pat Tremblay
  演員:Jamie Abrams, Navin Pratap and Paula Davis
  加拿大 | 2011 | 35mm | Color | 99 min


如果選擇這些災難片的初衷是希望藉這些影像使觀眾反省,但本次雄影的選片也不乏一些僵屍片、惡搞為主的作品,這樣一來促使人反省的力道會不會被削弱?

黃:說到僵屍片,早期就是從喬治.羅密歐(George A. Romero)的《活死人之夜》開始,其實它也是一部反思環境的電影。環境被人為影響之後,整個城市被破壞到什麼程度。而我今年選的僵屍片是一部意大利式的電影,裡面比較多是情色方面的,它走的比較偏激,這是一個年輕導演的作品,電影中獵殺僵屍的部隊是相當極權式的,部隊的人看到自己的同袍變成僵屍也照殺不誤,這也有點像是電玩遊戲,CS「絕對武力」之類的,導演把電影結合電玩的元素呈現。裡面有許多人性扭曲的情形,人們變得很極端,不管你是誰他都會直接把你幹掉!

但這些獨立製片在娛樂大眾之餘仍然有它的命題,而且命題可能相當嚴肅,這就要看觀眾有沒有去挖掘到那一塊,如果你有挖到自然就會把這些訊息吸收進去,但也有人把它當成純粹娛樂看待,一部影片有趣的地方就是大家看待的角度都不同。我今天選了很多類型的影片給你,盡量不要去重覆同樣的元素,讓你看到更多國家、更多詮釋生與死的電影,菜單越多元越好。一般奇幻影展大多把這類血腥獵殺活死人的電影列在驚悚片、午夜場限制級影片中,但我今天把這個分類打亂,它就會發生很有趣的化學效應,它不再是單一類型的主題,我這次不把這些影片分在恐怖或動作片這種一般的分類裡,我想要把具有這種元素(生死議題)的影片拉出來,它可以透過愛情片、動作片或者驚悚片來詮釋,那你就能看到不同類型的影片都在討論同樣的事,會這樣分也是因為我不想重覆別人的老梗(笑)。



從2007年接手高雄電影節到現在,你覺得觀眾群或是觀影的現象有沒有任何變化?

黃:第一年做的時候,我是覺得比較辛苦一點。我們第一次做售票,也是第一次在戲院中做長期放映,那時候還抓不太住觀眾想要什麼,嘗試完那一年發現似乎有走對路,隔年我們繼續走類似的路線,主題就變成一個常態。不過從2007到現在也不過經歷四年,相對於台北電影節或金馬影展,高雄電影節並沒有一個傳統,現在還是在打根基的階段,時間還不夠長,我們還無法看到觀眾的世代交替,我們還在培養觀眾,不像金馬影展,有很多可能以前學生時代是觀眾,而現在則成為策展團隊的一員。高雄的起步比較晚一點,在南部做影展又有個困難,今天培養好的觀眾可能畢業了,就到北部工作了,他們沒辦法持續觀賞高雄電影節,但電影這種藝文活動是需要一個基本盤才能有較好的發展,我們好不容易培養了一些基本觀影者,他們卻在幾年後離開家鄉到台北工作,那我們等於每年都要重新培養新一批觀眾,做這件事是有點難度的。而我們應徵工作人員,都會希望有人願意留在高雄為影展打拼,但消息放出去後發現沒有多少人能應徵這一塊(笑),這真的會有點挫敗。

   
《復仇者之死》"Revenge" A Love Story
 導演:黃精甫 / 劉信豪 
 演員:蒼井空、麥浚龍
 資訊:香港 | 2010 | 35 mm | Color | 91 min | 限制級 |


與高雄電影館合作會碰到那些問題?

黃:我覺得是對電影的認識不同,我們本來就是會買票去看影展的人,但電影館聘到的公家機關職員不一定對電影有那麼多熱情,如果他們做這件工作不是出於這個動機(熱情),那就會產生一些差距。我找的工作人員(一群影展的游牧民族)都是非常熱愛電影的人,這個與公務員的差別很大,那不是能強求的。做影展需要對它的核心價值有所認同,如果不是這樣的心態,做出來的成績就會有明顯的差別。


不知道你們今年釋放應徵訊息的「國際聯絡專員」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嗎?

黃:後來沒有找到。其實這只是拋出一個訊息,告訴大家高雄需要這方面的人才,但它的門檻比較高,老實說我們自己更需要基層的工作人員,而不是階層門檻那麼高的職務。現在有點反其道而行,但我們還是比較需要穩固的基層人員,其實上面要怎麼換人都沒有關係,像台北電影節的策展人也會更換,但也不會因此就起不來,而金馬影展這麼多年來也不是都由同一個策展人主導,我覺得如果基層不穩固,上面再怎麼找人對這個影展的幫助都不大。今天若我要找的是宣傳、活動或是戲院的工頭,可能就有較多適任人選,但今天找的是統籌(苦笑),我們只是參加標案的單位,政策方面還是由政府單位主導,這麼好的一個職缺卻像聯考一樣要考口試、筆試,考英文等等,真正可以策展的人根本不會來。如果像台北電影節是屬於基金會主辦狀況就好一點,比較沒有那麼多公家機關的先天限制。

有關電影節往年的活動「48小時拍片競賽」,今年還會不會繼續舉辦?

黃:當然有啊,我今年還想出更難的題目。以前都只有當場抽拍片景點,今年我想再加上現場抽考題,比如說「末日」主題好了,如果抽到「夢時代」加上「地震」,那就要拍一部在夢時代碰上地震的片,這樣的挑戰難多了,這樣就算參賽者有備而來,也可能會因為手氣而需要當場改腳本(笑),拍片題目還要跟場景結合,很有趣。去年的評選是改成現場評比,參加的人馬上就能知道比賽結果,那種氣氛很棒!評審當場會公佈前幾名,參賽者也會馬上看到競爭對手的作品,大家一起圍觀討論,也會碰到拍不完的扼腕隊伍。今年應該會在高雄電影館的戶外廣場進行競賽評比,這個比賽這次會在影展進行的期間舉辦,讓這十幾天的電影節活動更多元活潑一點,大家可以在外面看到拍片團隊,也會看到完成的作品,非常有趣。


今年電影節的主視覺概念是什麼,會有什麼樣的週邊活動與商品?

黃:「末日天堂」這個主題比較抽象,當時本來想把我們歷年的「火球人」形象跟它結合,本來想做成一個笑面天使、一個魔鬼骷髏的造型,但做好後又覺得反差太強烈了,那樣就不像高雄電影節以往的幽默,後來慢慢討論就想到代表核爆的蕈狀雲是種毀滅的象徵,我們就把它當成主題,變成現在的主視覺。而角色的部分,魔鬼後來改成比較好玩的活屍形象,天使則改成手上拿著一顆小樹苗,透過這些象徵來代表生死。主視覺產生就有周邊商品,我們出了一款「末日天堂包」,有點像急救包,用現在很流行的小書包去印製,另外我們也做了公仔販賣,今年比較特別的是找了火柴盒的公司合作,因為「火球人」會讓人聯想到火柴(大笑)。


現代社會充斥著許多末日預言的謠傳,最後請你從高雄電影節的片單中,推薦你覺得末日前必看的電影!

  黃:剛剛介紹過的德國片《核爆青春》是我覺得很感人的作品。然後,我想我提早公佈好了,我們這次有個導演專題是關於日本導演園子溫(Shion Sono)的影片,雄影這次找了七部他的電影,其作品很用力在挖掘人性的黑暗面,我認為他給的衝擊會直接打到觀眾,有人覺得這個導演介於三池崇史(Takashi Miike)與北野武(Takeshi Kitano)之間,北野武的電影還是會傳達出某些人性面,但三池就很惡搞,我個人覺得園子溫同時有北野武電影中表現人性的一面,但也不乏三池崇史的惡趣味感,園子溫其實很會找女主角,我之前看過他的《愛之剝落》(Love Exposure),片長237分鐘,分成上、下集放映,就像《賽德克巴萊》一樣(笑),看完其實不會覺得很長,它分成許多篇章,看完一個篇章又是新的開始,這部片找的女演員是滿島光(Hikari Mitsushima),她就是在《惡人》中被勒死的女配角,但她在《愛之剝落》中飾演一個清純高中妹,但這位高中妹後來被邪教挖走後性格大變,變成一個殘暴的功夫高手,可惜這次沒有邀到《自殺俱樂部》,那部片就更加極端。

最後再推薦我們今年的希臘專題,裡面有一部片翻譯成《愛的抱抱》,劇中女主角從小愛看「動物星球」頻道,裡面有很多動物求偶的畫面,導演會告知女主角要扮演什麼動物,例如猴子、天鵝等等,那她就會用該動物的肢體動作演出感情戲之類的,裡面最有趣的就是他把動物與人類融合在一起,女主角很正(笑),她曾演出最近入圍威尼斯影展的《ALPS》,她的演技很新奇,在《愛的抱抱》裡她的角色即為「動物」,雖然畫面看起來很奇異但還是賞心悅目(笑),這部片表達出許多人的情慾。我們現在很希望能邀請希臘導演與女主角來參加電影節,只是現在他們的時間還不確定。但我們會請園子溫導演來參加開幕,敬請期待! 

arrow
arrow

    kff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