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陳詩莉

在愛情裡,究竟誰才是小偷?
由一架智慧型手機開始了這個故事,很巧妙地,捲進了三個“小偷”。


第一個“小偷”,偷走了手機;第二個“小偷”,偷走了別人的男朋友;第三個“小偷”,偷走了兩個女人的心。
很現代化的故事題材,卻在富有臺灣色彩的夜市裡拍攝,獨具一格,還能同時為臺灣固有的文化特色加分。導演說,那是鄉愁,但是,在我看來,除了鄉愁,還有人情味。每個遇見的人,都參與了過程,不管是幫忙找小偷,或是想方設法打開手機裡的照片,都蘊含了濃厚的人情味。人情味,在現在的世界裡已經不多了,但是,在這裡,我卻看到了很多。雖然過程中也有冷漠的人們,但是在這部影片中,已經有太多可以感受到的人情味,間接帶出了“人間還有溫情”的內涵。


這部影片會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在於,它是一部很典型的愛情片,運用了簡單明瞭的拍攝手法,卻帶出了愛情中複雜的滋味。在甜蜜中融入背叛,在背叛中融入猜疑,在猜疑中融入痛苦,在痛苦裡融入了同理心。兩個關係猶如情敵的女人,在得知遭到背叛之後,儘管對對方都恨之入骨,但是,卻在男方來電時,雙方都選擇了繼續沉默的角色,為對方留下一點點私人空間。是同理心作祟吧?明明還是情敵的關係,卻在那一霎那間,大家都是同樣受傷的人。無形之中,兩個女人之間的關聯性更加密切了。兩人同是被欺騙的人,兩人同是遭到了背叛。這種同病相憐的默契,造就了兩人的同理心。雖然立場是對立的,但是,在這當下,我同情你,你也同情我。


在這部影片中,我對小吃店裡一群上班族幫助“女小偷”的情景尤其印象深刻。一群大男生,面對一位突然闖進來的小姐,在一陣疑問之後,像老朋友一樣地開玩笑、給予幫助,在人最無助的時候給人一種到哪裡都是朋友的關懷。對白場景的本土化,加上不時迸出來的搞笑幽默,讓這部影片不單只是一部單純的愛情三角戀,也充斥著平凡人生中的絲絲溫情。
片名取為“小偷”,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技巧,以發人深思的手法,帶出了真實生活中的小偷以及愛情裡的小偷。奇妙的組合,但卻帶出了真實生活中常面對的問題。雖然結局未予以完整,但卻為觀眾留下了一點遐想空間,引發人去思索三人之間的關係的變化,也叫人去探討愛情裡的偷竊。片末屋簷的燈籠以及天空落下的小雨,在沉默中感歎著不圓滿的結局,也為這樣一個“偷”來的愛情惋惜。


對於這樣一個以“偷竊”為題材的愛情三角戀,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可以算是非常新穎的手法。將愛情與偷竊作結合,無形之中加深了“偷竊者”的罪行,因為這樣的“偷”法,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損失,心裡的創傷更是無可抹滅的證據。而被冠上“小偷”的那個人,不再是旁觀者所能一目了然的,更重要的是當局者的想法以及受傷害的程度。即使到影片的最後,手機終究物歸原主了,但是,或許,心也跟著歸還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ff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